欢迎来到环保平台!

环保平台服务热线

13898421027
首页 > 环境监测 > 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北京创历史最佳成绩

全国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北京创历史最佳成绩

2025-02-14 00:00    来源:金台资讯  点击量:7  评论(0人参与)
 

人民网北京2月14日电 (记者李博)记者从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获悉,在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中,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团队获综合比武团体二等奖(二等奖中排名第一),个人一等奖1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2人,创历史最佳成绩。

据介绍,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是生态环境领域重要的专业技术竞赛,每五年举办一届,被喻为生态环境监测的“奥运会”。

为备战此次全国大比武,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等六部门举办了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大比武,从全市800余人监测队伍中选拔出18人进行集训。经过优中选优,来自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等部门12名技术骨干组成北京市代表队。


本届全国大比武共设置实验室分析、污染源监测、应急监测、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放射化学实验分析、辐射应急监测六个项目,需要选手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

刘兆莹是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分析实验室一名工程师,他曾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大比武中获个人三等奖,对于这个成绩,他说“还能更好”。五年来,他潜心研究,查阅学习大量监测标准和文献,在实验室反复练习,还主动申请去基层监测站锻炼。在本届实验室分析组比武中,刘兆莹获个人一等奖。

参加放射化学实验分析比武的刘陆,在比赛中遇到了实验仪器突然出现小故障的情况,她沉着应对,用最短时间完成了仪器校正修复,获该项目个人二等奖。“我在工作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平日的积累是我最大的底气”她说。

除传统项目,此次全国大比武还新设置了无人机、VR等现代化技术考核内容,突出“数智化”和“实战性”。获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组比武个人二等奖的张健,具备很强的跨界融合能力,备战全国大比武时,他带领团队自制VR训练场,搭建“迷你监测站房”,用电脑建模还原仪器故障场景,自创“三步速审法”,将数据审核和污染成因分析从8小时压缩至2小时以内,大大提高了监测时效性。

获应急监测组比武个人三等奖的“95后”陈韵如,是北京市代表队中年龄最小的选手。比赛时,无人机操作时间要求压缩至10分钟,她在采水样过程中机智解决了机翼与绳子缠绕问题,节省了时间。“我很幸运!”赛后小姑娘激动地说。其实这份幸运源于她在备战时练就的良好心理素质和熟练操作技能。

创历史最佳成绩的背后,是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近年来,北京市立足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连续多年开展日常监测业务轮训、“星火计划”专项培训等,全方位培养监测人才,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软实力”。自主研发国内领先空气质量集成预报和评估系统,创新搭建大气“三监联动”精准治污调度平台,基于区块链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共享融合系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天空地”三维立体化空气质量监测网络等,都为首都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了“硬支撑”。

接下来,北京将以更高标准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支撑美丽北京建设,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筑牢绿色根基。


免责声明: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猜你喜欢

相关评论

好评
0% 0
中评
0% 0
差评
0% 0
       匿名发表     (内容限5至200字)     当前已经输入 0
  • 暂无评论

资讯排行

热搜新闻词

产品快报


辽ICP备2022004003号

辽公网安备21010302666710号

沈阳禾峰低碳研究有限公司Copyright © 版权所有